注:本平臺為第三方資訊平臺,不是院校官方,網站內所有信息只做參考,并不代表院校官方,招生信息以官方最新信息為準,如果不知怎么找官方,可以咨詢在線客服尋求幫助。
?
【畢設故事】周凱斌 | 《模式》&《初晴后雨》
周凱斌,1993年2月生,江西南昌人
2012年9月-2016年7月就讀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版畫專業(yè)獲得學士學位
2016年9月至今于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繪畫系攻讀碩士學位
2018年3月-6月赴瑞典皇家美術學院交換學習
2018年入選“工業(yè)4.0: 轉型的力量——2018中國工業(yè)版畫三年展”
2018年入選“2018學院本色”作品展并獲提名獎
2017年入選第二十二屆全國版畫作品展
2017年入選全國大學生美術作品展
2017年入選“手工為本——書籍裝幀探索展”
2019屆北京市優(yōu)秀畢業(yè)生
2018年獲研究生國家獎學金
2017年獲清華大學研究生綜合一等獎學金
導師推薦意見
凱斌本科所學的專業(yè)是版畫,從研究生開始,他轉入更為寬泛的繪畫研究,這里所說的寬泛并非嘗試更多的畫種和材料,而是在更深層意義上對于繪畫觀念的進一步理解,包括怎樣繪畫?為什么繪畫?為誰而繪畫?三年的研究生學習徹底改變了他以往對于藝術的認知,將他從以往單純的職業(yè)性語言糾結中釋放出來。他開始關注生活、關注社會,更為重要的是他開始關注人,關注那些與他并不相關的人以及他們的命運,這不僅是他藝術上的重要收獲,同時也是他人生中的重要收獲。此次畢業(yè)作品展,凱斌將他的一系列創(chuàng)作的著眼點都放到了繪畫藝術對于社會公眾的作用的思考上,無論是從畫面的形式語言,或是畫面的思想內容,無不體現了作者對于藝術與社會公眾關系的深切思考,并且通過這種強有力的視覺方式,引起了專業(yè)人士矚目,贏得許多觀眾的共鳴。此次展覽雖然凱斌所采用的手法仍然是版畫,但我們在作品中看到的已不僅僅是版畫的方法和技巧,而是作者通過藝術去影響生活、改變社會的強烈愿望。作為研究生導師和作品的指導教師,我認同他的藝術主張、認可他的藝術創(chuàng)作,并且為他感到驕傲?!L畫系教授 李睦
“《模式》作品來源于金屬制造業(yè)的模具。每套模具有自己的編號便于管理與尋找,作品的最后我也將模具的編號印在上面。每次的訂單數量決定著這套模具將會進行多少次壓鑄,產品基本一樣,而這正像是部分人的成長與生存狀態(tài),編號則是他們的名字,在一個固定的模式化下生活,有著相同的共性卻缺少變化與個性,新的模具在不斷產生,而編號小的老模具注定淘汰?!?/p>
《模式》作品來源于巧合,我的父親在廣州做五金壓鑄生意,這個屬于金屬加工業(yè),主要生產男女箱包或服飾的金屬配件,例如:商標、拉鏈、背包扣等。生產過程是將鋅合金原料高溫融化再壓鑄出配件,而壓鑄這一過程必須需要一套純鐵或鋼的模具,模具的內部結構需要考慮產品的形狀與大小,確定產品在模具中的位置,進行分面;并且一定要將澆注系統和排溢系統進行合理分析與安排,所以每一個模具都是精心設計的,內部像電路板一樣縱橫交錯。一個產品有一個固定的模具,我在父親的模具倉庫里看到了滿滿一屋的模具,最少接近兩千套;每一個模具的內部結構都不一樣。我對模具的生產過程也產生了濃厚的興趣,我去參觀了模具制造廠,我發(fā)現模具的制作過程特別像是銅版制版的方式,主要分為兩種:第一種是運用電解進行制作,主要針對體積較大細節(jié)較少的產品;第二種是用轉頭進行精雕,主要針對細節(jié)較多且表面有文字或符號的產品,這兩種形式與銅版的電解與干刻制版比較相似,而每一次的產品壓鑄就像是版畫的母版一樣可進行多次印刷。
我想將我父親所有模具的內部結構都呈現出來,但由于每個模具都不少于十斤,所以帶走的可能性較低。我先將等大的模具以長方形的樣式進行擺放,再拓印,每張畫面主要以塊狀的黑構成,而每塊黑色內是白色的模具內部結構,對比明顯,具有一定的形式與機械美。
最早的模具基本已經不再使用,因為這個行業(yè)與時尚聯系緊密,時尚的更新是快速的,這也導致了很多模具是“一次性的”,每一次的開模很大程度的意味著上一個模具的淘汰。我父親給每套模具進行編號便于管理與尋找,作品的最后我也將模具的編號印在上面。每次的訂單數量決定著這套模具將會進行多少次壓鑄,產品基本一樣,而這正像是部分人的成長與生存狀態(tài),編號則是他們的名字,在一個固定的模式化下生活,有著相同的共性卻缺少變化與個性。
“《初晴后雨》作品的畫面元素都由象形文字草、人、云、雨、山、動物等構成;將其不斷的變形、重復與有組織的排列;尤其將人、草與動物的比例刻成大小相同。人融于草叢中里,希望傳達出人與草沒有大小、強弱之分;人類融于這自然之間,意在表達人、社會與自然的和諧共處的意境?!?/p>
《初晴后雨》作品是我研究生期間一直創(chuàng)作的黑白木刻作品。畫面元素都由象形文字草、人、云、雨、山、動物等構成;將其不斷的變形、重復與有組織的排列;尤其將人、草與動物的比例刻成大小相同。人融于草叢中里,希望傳達出人與草沒有大小、強弱之分;人類融于這自然之間,意在表達人、社會與自然和諧共處的意境。同時每張作品有著不同的意境——《路邊野餐》的四人野炊、《游山》的山間游玩、《初入桃花源》的休閑安逸;參考中國傳統山水畫的構圖,意在將黑白木刻表現出“云山霧繞”的山水人文畫,細看之下方能尋到叢中的人群融于這天地之間,一切都是那么平靜、和諧。
免責聲明:本站所提供的內容均來源于網友提供或網絡搜集,由本站編輯整理,僅供個人研究、交流學習使用,不涉及商業(yè)盈利目的。如涉及版權問題,請聯系本站管理員予以更改或刪除。
想咨詢的同學請掃描二維碼添加好友